——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二”规划(第二批)立项研究课题(编号QG1252-172)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超小班:一种特定的超少生额的班级活动形式。相较于25-35人的小班,当班生额缩小到20人以下即称为超小班。
超小班教学:指在超小班生额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通过对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实施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
与大班教学相比,超小班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环境设置更注重人文性和生活性。由于班生额较少,教室的活动空间相对变大。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室内设置办公区、阅读区、展示区、活动区等不同功能区,使得教室的功能设置更加全面;此外,根据教学需要,还可将桌椅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如马鞍形、T形、花样型等多种形式,便于合作学习。超小班的教学环境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生活环境,更具人文性、开放性、情感性和生活性。
2.教学过程更注重交互性。与大班教学相比,超小班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堂交流的密度与效度显著增强。而教学教程中诸要素交互性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3.教学方法更注重因材施教。因学生数的减少,超小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机会大幅提高,使得教师能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水平,从而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和个别辅导。
4.教学策略更注重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首先,超小班的桌椅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排列,这就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活动机会大大增加,扩大了学习的参与面,实现了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其次,由于班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有条件深入了解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等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在超小班的教学环境中更易于操作,而不会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实施超小班教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迁移,各乡镇基层小学生源锐减,越来越多的农村基层小学班生额下降到20人,甚至10人以下,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小班。以我县2012-2013学年的班生额数据为例:2012-2013学年,我县除城区县直小学外共有1772个教学班,其中班生额在20人以下的超小班就有606个,占全县的34.2%。从我镇的情况看,本学年全镇共有47个教学班,其中20人以下班级数更是达到35个,占74.45%; 10人以下的有18个,占38.3%。可见,20人以下的超小班在我县基层小学占有相当大的份量,根据近几年的班生额变动情况分析,农村基层小学超小班个数呈逐年增加态势。因此,通过实施超小班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超小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施超小班教学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实施超小班教学对于农村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教改领域,实践证明,基于教改需要而开展自我学习是最具实效性。通过开展超小班教学研究,强化农村教师的教改意识、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促使农村教师整体性的专业发展,对于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班级规模小型化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快步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创新,而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甚至超小班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超小班教学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体现当代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个性化教育思想
其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主体性反映出人的高度的文化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个别化:实施个别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只有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才能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
(3)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然产物,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承认并发展学生个别差异,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2.多元智力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强化了他对人类认知的 跨文化观念。多元智慧理论提出的八种智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开花,每一种智能都包含次级智能。学生在八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八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也各有特色。我们不能确定拥有哪一种智能发展优势的学生最聪明,因为所有智能都能够应用于创造发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3.公平教育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我校实施超小班教学研究的总目标为:经过两年的研究,逐步创设并形成和谐、生动、高效的“超小班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为全面推广超小班教学积累经验。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实验,对超小班教学的本质属性、特征及其理论依托和实践操作进行研究,以寻找其内在规律。
2.构建适应超小班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管理体系。
3.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式教育环境。
4.构建适应超小班教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5.建设一支适应超小班教学的师资力量,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内容及重点
1. 超小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① 超小班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② 超小班教学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③ 超小班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④ 超小班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⑤超小班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策略研究。
2. 超小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①超小班个性化环境布置研究;
②超小班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
3. 超小班教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
①超小班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②超小班教学教师的备课及作业批改策略;
③超小班教学中教师合作精神培养。
4.超小班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班生额在20人以下的班级学生,拟定在我校溪东小学和东洋小学的12个教学班开展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课题的研究思路
“超小班教学”实验是基于我校班生额现状而提出的针对当前农村超小班现实的一项教育改革举措,它既是一项改革学校管理的工作课题,又是一项改变具体教育教学模式的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课题的这一定位,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一)以健全管理制度为保障
为了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我校成立了以蔡坤耀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成立了指导小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县教育局分管领导苏杷木同志、县教育局初幼教股陈选斌股长、市教科所刘香芹研究员、县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李冰霖主任、市“傅结龙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傅结龙老师做为本课题的专家顾问,在宏观上指导规划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下设课题办公室,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二)以优化教育环境为载体
教育环境是一种综合性氛围,它构成了教育的情感场,对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校在“超小班教学”的环境优化上,力求实现“个性、情感、活动、知识、童趣”五者的统一。在个性环境设置上,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环境设置上,要为学生营造大家庭的温馨氛围;在活动环境设置上,进一步挖掘活动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搭载活动平台;在知识环境设置上,要让每块墙、每扇窗都能说话,进一步延伸教育时空。中心学校将设立课题专项经费,加强对超小班实验班级的设施投入,以创设优化的教育环境。
(三)以强化师资培训为依托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题研究顺利推进的前提,为了适应课题研究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坚持师资培训与课题研究的同步推进并适当超前,明确了“一个坚持、两个确保”的工作思路。“一个坚持”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两个确保”:首先是确保培训的全员性;其次是确保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开展“诊断型”平等对话活动、“需求型”专题培训活动和“自悟型”尝试培训活动,多层次、多维度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超小班教学理论,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在加强校本研究的同时,我们与上海市阳浦小学、沼涛实小建立科研共建关系,定期开展师资培训。
(四)以转变教学行为为核心
课堂教学是“超小班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战场,关键是如何把课题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为此,实验将立足“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我探究、求异创新”的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功在课前、力在课堂、思在课后”的课题研究思路,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合作化、综合化、情感化,使之成为实验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行动策略。
(五)以坚持科研带动为支撑
我校“超小班教学”课题研究坚持“切实拿来,为我所用,务实创新,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采取找准“三定位”,实现“三个转变”的研究思路。找准三定位就是将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学的改进和指导上,生长点放在广大教师改革创新的培养意识上;三个转变就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超小班课题研究与管理,围绕课题开展联动式教科研活动,突显“课题研究——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一体化研究思路。
(六)以构建评价机制为动力
评价对课题研究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环节。我校将本着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尝试建立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适时出台课题实验评估方案,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引导实验教师自觉运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推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确保实验获得实效。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检索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并归纳用于研究。
2.实验研究法:根据预定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校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3.调查访谈法:通过对参与推进超小班教学行动的基层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调查访谈获取客观详实的资料。
4.建立课题科研档案,运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分析实验班教学质量的提高幅度。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实质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一)机构组建与制度出台(2013年9月—2013年10月)
具体工作:
1.成立课题组。
2.讨论课题研究计划。
3.搜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4、出台《魁斗中心学校关于开展超小班教学研究的实施意见》、《魁斗中心学校超小班教学师资培训办法》等课题研究文件。
工作绩效:组建课题组,出台相关制度,保证课题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做好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使工作有的放矢,有序运作。
(二)宣传发动(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具体工作:
1.确定试点学校。
2.组织实验校全体教师学习超小班教学理论及实施计划。
3.讨论试点学校环境布置、设备添置方案。
4.试点学校超小班教学课题宣传。
工作绩效:通过本阶段工作,形成学习超小班教学理论的氛围。为实施课题作好思想观念上的准备。使试点学校、实验教师了解超小班教学教室的环境布局,并能根据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初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教学需要和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教师培训(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工作要点:
1.试点实验调研。
2.超小班教学实验班教师自学有关资料。
3.超小班教学语文、数学实验教师集中培训(一)。
4.课题组核心成员赴上海专题学习培训。
5.超小班教学实验学校教导主任集中培训。
6.超小班教学实验班教师集中培训(二)。
工作绩效:通过培训,使教师对超小班教学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使实验教师明确,实施小班教育必须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受训教师初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并对超小班教学的基本特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工作要点:
(一)第一轮实验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8月)
1.各实验校开展实质性课堂教学研究。
2.课题调研。
3.超小班教学课题教研活动(一)(二)。
4.超小班教学课题实验教师培训(三)(四)。
5.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6.整理实验材料。
7.课题教研活动(三)(四)。
8.教师培训(五)(六):课堂教学研讨。
9.课题实验小结。
工作绩效:通过实验研究,使实验班教师能初步掌握和运用超小班基本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并能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超小班教学的经验教训;使实验教师了解和掌握超小班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掌握评价的方法,从评价中进一步实现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实验完善阶段(2014年8月——2015年2月)
工作要点:
1.课题再实施。
2.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3.教师培训(七)(八):经验总结。
4.“超小班”课堂教学现场会。
5.整理课题成果。
6.课题前期总结。
工作绩效:通过工作总结,为课题成果推广实施提供实践依据及经验支撑。
第三阶段:实验成果推广应用阶段(2015年2月—2015年9月)
工作要点:
1.制定推广应用方案
2.课题成果展示与汇报
3.课题成果鉴定
4.课题推广运用
工作绩效:总结成果,全面推行,形成具有我校农村特色的超小班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超小班教学论文汇编。
3.超小班优质课教(学)案集。
4.举办超小班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5.实行超小班管理的通知、文件、制度、评价表等管理文件。
6.教学质量测评成果。
八、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在超小班背景下,使得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并享受教师的充分关爱;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组织的教学环境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体现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密度,让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个别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培养创造精神。
2.超小班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一种赏识教育,教师发现并放大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关注并促成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超小班教学还渗透着机会均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会赏识等理念。
可能的创新之处:
1.提出“超小班教学”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
2.通过研究,构建适应超小班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管理体系。
3.构建适应超小班教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4.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式的教育环境。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是立足当前教育改革和农村超小班生额现状提出的实验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为了完成研究任务,我校采取了以下保障措施:
1.组建了一支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队伍。本课题负责人为魁斗中心学校校长,蔡坤耀校长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曾主持过多个教育科研课题,其中省、市级课题《小学生对联学习与创作研究》被评为市十二五第一批重点课题。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小学语文》等国家级CN刊物上发表,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本课题还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县教育局分管领导苏杷木同志、初幼教股陈选斌股长、市教科所刘香芹老师、县进修学校教研室李冰霖主任、市“傅结龙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傅结龙老师等领导和专家亲自担任本课题的研究顾问。此外,本课题的大部分核心成员年龄均在45周岁以下,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进行了较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本课题从今年8月份开始酝酿,在酝酿期间除了进行大量的文献搜集、整理外,还开展了多次专题调研,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充分的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针对学校实际对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进行多次修改,从而确保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3.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一是经费保障,学校决定首期拔出五万元专款设立了专项研究经费,用于师资培训、外出学习、班级环境布置及活动开展等费用。此外,学校还将积极争取镇、村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实验经费。二是时间保障,本课题拟用两年时间完成研究工作,并视实验需要考虑是否延长。三是制度保障,学校将建立课题管理、评价、激励机制,确保研究的有序、深入开展。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实施。经研究,决定成立魁斗中心学校超小班教学实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如下:
组长:蔡坤耀
副组长:许志忠 叶培祥(常务)
成员:陈文信 易永泉 何春英 王连忠 廖淑玲 龚爱春 蔡志和 林玉彬 吴小婷 吕春凤 吴爱珠 梁晓文 洪阿丽 谢婉红 陈坤明
课题小组下设办公室,叶培祥任办公室主任。课题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和部署我校超小班教学研究和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统筹安排实验工作,制订实验方案,具体指导课题研究,确保学校超小班教育实验顺利实施。课题组聘请华东师范大学董倍菲教授、县教育局分管领导苏杷木同志、初幼教股陈选斌股长、市教科所刘香芹老师、县进修学校教研室李冰霖主任、市“傅结龙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傅结龙老师等领导和专家担任本课题的研究顾问。我校在推荐、酝酿的基础上确定各项目组负责人,并进行组织分工和明确职责,以保证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项 目 |
责任人 |
职 责 |
课题 常规 管理 |
叶培祥 |
课题实验设计、实施、记载、调研、信息收集、资料整理、学校层面协作及人力、财力协调保障管理等。 |
课堂 教学 研磨 |
许志忠 |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模式、策略、方法及其评价标准研究等。 |
教学 常规 机制 |
易永泉 |
1.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核及课程设置等。 2.示范学校、班级、教师及学生学习效果测评方案研究。 |
师资 培训 技术 |
王连忠 |
1.开展通识与学科相结合的全员轮训、骨干重点培训等。 2.超小班教学专题网站及博客平台建设。 |
德育 环境 建设 |
何春英 |
1.校园环境、班级及活动教室设计及其资源的配置。 2.学生学习常规、行为习惯及个别化教育的内容、要求、操作与指导等。 |
魁斗中心学校超小班教学研究课题组
2013年10月1日